熱門部落格連結

我的博客來馬上到博客來購物 我的通路王加入通路王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來自大海的禮物

來自大海的禮物來自大海的禮物※點我購買※

來自大海的禮物※點我購買※

一本暢銷美國600萬冊的當代經典散文
  「真正逐漸枯竭的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女性的內心……」

  1955年,遠在西方的林白夫人寫下了世紀經典散文《來自大海的禮物》
  影響世界無數女性,包括台灣作家蔡穎卿、簡媜、朱天文等
  2011年秋冬,蔡穎卿寫下《我想學會生活》
  她說,「這本書是我送給自己五十歲的生日禮物」
  更是她從林白夫人的給予受用中,極想傳遞的生命之禮

  蔡穎卿.朱天文.簡媜.梁寒衣|誠摯推薦
  一位洞悉生活本質的女性,
  一段澄澈身心靈的島嶼假期,
  激盪出溫柔的文字力量,
  給想要體會生活美好,聆聽內在聲音並勇於行動的妳。
  在這山徑的冥思中,不同於昔日的,是思維中流灌過一座豐饒的海洋,一葉諾亞方舟般呼吸涵泳,飄移自適的島嶼,一片潔白無垠、靜默展開、任憑潮汐的沙灘,以及一只只晶瑩閃爍,饒富情感,饒富象徵,饒富智慧與洞見的美麗貝殼。
  它們明亮著,是沙灘的眼目,也是島嶼的眼目,更是生命內的眼目,與覺知。
  為了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林白夫人暫別家人,獨居島嶼,她耐心拾起一枚枚貝殼、編年綴事,依著女性豐沛的情感與纖敏的直觀,自不同扇頁的流動與開啟中,聆聽自我內在的音聲,規劃出女性成長的軌跡與痕摺。
  她的手勢,從容、舒緩、而和諧,始終保持著舞蹈者一般曼妙而均衡、自由而開展的韻律。
  每一枚貝頁,皆是一種象徵,一段女性經驗的詮釋與鋪排,由此延伸思考每位女性都會探尋的課題──在犧牲奉獻與保有自我之間找到平衡點;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忙碌生活中,適時回歸簡單生活,讓身心靜定;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重新發現伴侶的美好特質;在複雜的人際互動中,學會藉由獨處找回內心的安穩力量……
  如詩般的散文,寫出現代女性幽微的心情轉折、自我探尋,這是古今中外女性面臨的共通問題──
  如何在忙碌生活中,踏著優雅而沉穩的舞步,時而自在獨舞,時而與他人和諧共舞?
  讓我們向彼此甦醒的靈魂道早安
  它們彼此相視,沒有恐懼
  因為是愛、相互之間的愛掌握了一切
  它在每個地方都空出一個小小的空間
  讓海洋探險者出發航向新世界
  讓導引至其他世界的地圖從此展開
  讓我們擁抱一個共同的世界;同時
  每個人都擁有屬於他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自成一個世界
作者簡介
林白夫人(Anne Morrow Lindbergh)
  一九○六年生,一九二九年與查爾斯.林白結婚,伴隨夫婿環繞北大西洋飛行探險,首度開發出橫越海洋的飛行航線。她同時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及詩人,著有《The Unicorn And Other Poems》、《North To The Orient》、《Listen! The Wind》。
目錄

推薦序|來自大海的禮物 蔡穎卿
推薦序|山徑索語 梁寒衣
序言|五十週年紀念版序文 麗芙.林白
前言|大海送我的珍貴禮物
第1章 海灘──學習接納的智慧與力量大海要人們學會耐心和信心,
像那坦蕩的沙灘,
始終靜靜地接納著它所送來的每一份禮物。
第2章 峨螺殼──簡單生活帶來身心和諧我在海濱的生活中,最先學會的就是「捨棄」的藝術,
也逐漸擺脫了人心的虛偽,
我學會了摘下面具。
第3章 玉螺──藉由獨處與創造充實心靈透過自我內在的創造過程,
如在清晨插一盆花、寫一首小詩或是默默地祈禱,
能在忙碌的一天中給予自己幾許安寧的片刻,
讓自己有向內尋求和拓展的機會。
第4章 櫻蛤殼──單純而不受牽制的親密關係讓我們向甦醒的靈魂道早安
它們彼此相視,沒有恐懼
因為是愛、相互之間的愛掌握了一切
讓我們擁抱一個共同的世界;同時
每個人都擁有屬於他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自成一個世界
第5章 蠔殼──中年時期的考驗與契機在中年時期,人們除去了有形的奮鬥、世俗的野心及物質的累贅,
終於可以自由地實現久被忽略的自我,
讓智慧、心靈及天賦得以恣意發揮。
第6章 葵螺──兩個自由而完整個體的結合美好的人際關係,就像兩個舞者一樣,
只需輕輕地碰觸而無需緊抓對方,
依循相同的節拍起舞。
第7章 幾只貝殼──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島上的生活成了我檢視自己的一面鏡子,
它將引領我開發出另一種生活方式;
盡可能地簡化生活,真切地了解生命。
第8章 別了,海濱──帶回大海的智慧海濱的浪濤聲至今仍然在我耳際迴盪不已,
彷彿對我訴說著:耐心、信心、坦率,以及孤獨、無常。
這些正是大海給予我們的啟示。
作者後記|重新再看《來自大海的禮物》
譯者後記|好書不怕時間琢磨


推薦序1
來自大海的禮物∕蔡穎卿
  這本書進入二校那天,我們從下午兩點開始圍坐在工作室的ㄇ字型桌前以朗讀的方式校稿並討論。這個工作總共進行了整整五個鐘頭,其中沒有任何岔開主題的閒聊或雜談,即使必須走開一下,離席的人也急急地又回到聆聽與思考當中。四周不只是寧靜,隨著慢慢覆蓋的夜幕,我們都被籠罩在漸次的昏暗裡。工作室沒有可以取代白日天光普照的燈具,因為我一直都習慣在四周黑暗的環境中工作以保持專注,所以那天也只能為大家點上凝眸處的照明,於是聲音從輪流朗讀者的口中飄向了挑高的暗處又緩緩地落下、灑向我們心氣相連的四周;我幾乎錯覺林白夫人也在席中或化成了在座的我們,她以□盪的潮聲導引我們,從彼此口中吐納的語言進出每一章每一節的微細之處;幾次無意抬頭看到大家時,我心裡一閃而過的是席間奇妙的年齡配置--最遠處的譯者燕玲與這本書的編輯小可剛在三十之後;總監文娟與企劃金燕行在不惑之年的不同階段,而我正在思考天命的意義;我們坐在一起,不只為讀者、更為自己,想要再一次用心收盡林白夫人從海邊轉贈於我們的生命之禮。
  《來自大海的禮物》五十年紀念版中增加了作者女兒的一篇序,這是十年前中文版中所沒有的篇章。燕玲在九月底把稿譯好之後,我們曾幾次相約細讀這篇序文,又逐句討論其中的情感。我很喜歡這篇序,也很喜歡燕玲以簡明流動的文字為讀者轉述這份屬於親子又同屬女性的情感;一個六十歲的女兒透過母親的文字索求她所需要的指引時,那坦然的真情猶如出生嬰兒的信賴,「母親辭世之後,隨之而來地產的處置程序、紀念的表揚,和好幾次家族歷史的公開,都使我在受到公眾的關注時更加思念母親。我需要她的智慧和鼓勵,我需要她牽著我向前。」那反覆兩次的「我需要、我需要」不只是音韻的交疊,也是我自己面對生活常常想要扶欄平穩的累聲呼喚;這篇序文再度開啟我對於這本書的諸多情感;而回頭一看,才發現我倚賴這本書的省思已超過二十年。
  作者女兒麗芙的序文末段已為《來自大海的禮物》做了最好的總結,我想,一本書也只有在過了這麼久的考驗之後才有可能出現這樣的信賴:
  「母親在真誠的省視中,靜靜地釋放了自我,從努力穩定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自由。」雖然這是所有人與生命相處時的渴望,但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是更加困難的經歷。從林白夫人寫這本書以來的將近六十年,女性生活的表裡大大受到環境的改變,被改變的絕不只是看得見的作息、工作內容或人際互動,而是從中被複雜牽動的價值與觀點。單以烹飪來說,在我童年之時,一個母親如果不下廚,孩子就要餓肚子;當我成為母親之後,外食已開始展現為生活代勞的企圖,女性的烹飪能力不再攸關一個家庭的基本存活,但還是快樂與幸福的影響,到了我女兒進入社會這個年代,女性對烹飪的感受有一大部分都寄託在時尚的意義之下,原始的感情離開了本能與自覺,卻在商業的切點之下再度重新被說服吸引。女性對自己的折騰與確認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的任何元素,但形與貌卻已翻覆過好幾回了。
  想起三個世代女性生活的變革時,我記起今年暑假頭一次在無意中提了一下小女兒的電腦,因為沒有預期她建築系專業用的電腦有整整五公斤,我差點失去平衡。那一提使我覺得好心疼,想到她日日這樣女孩當男孩用,冬天還要在大風雪中求生存,突然覺得好傷心。女兒理解我的埋怨,於是俏皮地安慰我說:「媽媽,不要擔心!我們也做女生該做的事。」在巧笑中她又輕輕地加了一句:「不只做, 還很享受。」我也笑了,眼角卻忍不住泛出一層淚光,複雜的心裡有接受、有理解、還有不捨--不捨得女性原本比較緩慢、委婉的生活終將一去不復返了;只希望屬於女性特有的柔韌永不消失,也希望我們在平等之中不只增加責任的負擔,還增加自我價值的確認。
  再一次藉著他人的朗讀細想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它其實是「難」的,並不難在任何文字的使用或邏輯的論述,而是林白夫人織就每一個篇章時的理解與情感太豐富細密了,我很奇怪自己在二十幾年前初讀這本書時竟不感覺這其中的難,而是在更完整的經歷人生不同階段之後才領會這難的奧妙;但此時,「難」已不是阻礙,而是意味深長了。
  藉著《來自大海的禮物》的寫作,母親不僅找到自己的處世之道,也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視野。
  我想一定是這些年來因為這本書的引導,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道路,我也想要再一次地請她與我為伴, 讓我領受祝福地走向她在書中所提醒的第二個人生高原。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1961 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因為最想要當一個「好大人」,所以努力以生活實作、教學分享來接近這個夢想,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習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我的工作是母親》、《在愛裡相遇》、《廚房之歌》、《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我的兔子朋友》、《漫步生活》、《我想學會生活》。
推薦序2
山徑索語∕梁寒衣
  山雨過後,我在山徑上散步。五月的昏暮,春光漸寂,山梔子綻開一朵朵素白的花絮,漫山攏著一片沉澱的幽芳,乍乍綻開的數朵野牡丹,清明著一張張粉紫的容顏,流過我寂然的思惟。
  在這山徑的冥思中,不同於昔日的,是思維中流灌過一座豐饒的海洋,一葉諾亞方舟般呼吸涵泳、飄移自適的島嶼,一片潔白無垠、靜默開展、任憑潮汐的沙灘,以及一只只晶瑩閃爍、饒富情感、饒富象徵、饒富慧解與洞見的美麗貝殼。
  它們明亮著,是沙灘的眼目,也是島嶼的眼目,更是生命內在的眼目,與覺知。
  透過它們,我在山徑與居住海濱的林白夫人展開一連串東方與西方、女性與女性、索隱者與索隱者、人類心靈與生命流程的層層對話。四十年光陰,宛如昨夜山雨,沖刷過解體的蘇聯、坍倒的柏林圍牆、夢魘的納粹;衍生腥紅的高棉、黑色的衣索匹亞、殺戮的波士尼亞……歷史前行,文明前行,科技前行--而人類的命題卻一如既往!生命之道也照舊一如既往!
  一如既往地複雜、分裂、淤塞、矛盾!亦一如既往地艱鉅、困頓、忐忑、掙扎!
  一如既往地波瀾洶湧,亦一如既往地勇往直前!
  猶如林白夫人於離開海濱的彼時所發出的自省與質疑:「回到那樣紛亂而多元化的生活中,我是不是將再度被錯誤的價值觀所壓迫?那種價值觀注重的不是質,而是量;不是靜止,而是快速;不是沉默,而是吵雜;不是思想,而是言語;不是美麗,而是貪婪。
  那麼,我將如何抵擋外界猛烈的攻勢呢?又將如何在分裂的外力之下保持自我的完整呢?」--迴音依舊。二十世紀的倒數幾年,我們同樣面對著如此龐歧的價值與分裂的命題,只是更行嘈噪、尖銳、與喧囂;更形的焦慮、混淆,而亟需解決。
  人類的內在之路從不息止,而了解自我、回歸自我是朝聖不二的起點--過去如此,現在、未來亦然。女性如此,男性亦然。
  這是人類同體的道路,同體的覺知、陣痛,與可能。
  隔著時光的間隙,我在相思木明黃的落徑上,聽彼海濤,瞭望岑白沙岸上的林白夫人--她耐心拾起一枚枚貝類、編年綴事,依著女性豐沛的情感與纖敏的直觀,自不同扇頁的流動與開啟中,聆聽自我內在的音聲,規劃出女性成長的軌跡與痕摺。
  她的手勢,從容、舒緩、而和諧,始終保持著舞蹈者一般曼妙而均衡、自由而開展的韻律。
  每一枚貝頁,皆是一種象徵,一段女性經驗的詮繹與鋪排--
  峨螺殼,自我之旅的出發。生活必須如峨螺一般選擇一個簡單、樸素、而易於背負,始能抵達內在心靈的平靜。方法即是「簡」與「減」,去除沉汰,簡化生活。
  玉螺,尋回自我內在泉源最好的方法即是獨處。如維吉尼亞.吳爾芙主張的「女性在世界上尋求一席之地以前,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唯有如此, 始能於不斷轉動的外相中,保持靈魂的靜止。
  櫻蛤殼,一切人際關係純美、和諧、了無染汙的最初。兩性關係尤其如此,如櫻蛤殼的形象一般,兩半邊完美無瑕的貝殼相互連接,全然對稱,彼此將初昇的旭日反映在對方臉上,自成一個完美、獨立、而封閉的世界。
  蠔殼,兩性婚姻的寫照。蠔殼傴僂的背脊黏附著許多微小的貝殼,表面凹凸崎嶇,形狀彷彿不斷向外匍匐擴展;猶如婚姻的面相,兩性各以一條條不同質地、不同韌度的繩索,相互交纏、黏附,編造成一張繁複龐雜、堅牢緊密的生活之網。
  葵螺,中年的高原,生命的第二個青春期,孩子離去,事業穩定,生活的義務與責任大抵實踐,於空巢時期,兩性不妨學習孵育小葵螺之後,即自行棄殼而去的母葵螺一般,於自由、開放與尊重間,拓展自我,尋求情感、心智、文化、精神層次的成長與豐滿。
  幾只貝殼,用一雙島嶼的眼睛觀看世界,盡可能接近自然以加深對生命無常的了解,以及對生命循環的信心,唯有深諳「留白的藝術」,簡化生活,始能於體力、智識與精神生活中取得平衡,返歸完整的自我。
  而圓滿之道,建立於自由、開展、從容活於每一當下的片刻片時;建立於如彼海濤一般的耐心--信心--坦率,以及簡樸--孤獨--無常。
  那是海洋之道,亦是圓熟之道。
  暮色漸冥。闃暗的山徑傳來鈴蟲幽寂的鳴音。隔著暗夜,即使看不清沙灘上的身形男女,我亦能自貝類的敘言與音聲中,分辨出書寫著女性的質地。這是一本「女人所寫的書」;而「女人」二字,在這裡,意味著至高的禮讚與激賞,乃至獨一無二的喝采與認同。唯有女性,始能以如斯豐沛的感性和靈剔,自貝類纖美的紋理中聆聽生命幽邃的肌里,也唯有女性, 能以如斯敏慧的直觀與洞見,自自然的韻律間尋找內在遷移的座標,與節奏。
  或者,女性,一直地,是天生的舞蹈者罷。於自然與現實、婚姻與牢籠、丈夫與孩子、瑣屑與性靈、獨處與分享、封閉與開展、狹隘與博愛……之間擺盪舞蹈,傾力維持著舞姿的勻稱與和諧--就這點,林白夫人,無疑地,是其中的翹楚--她聰明、世故、練達、而洞悉!理解生活、經驗生活、且深諳生活每一微瑣的篇章與環節,擁有同儕女性罕見的睿智、成熟與博觀。
  然而,二十世紀末的今日,一切俱在激越的分裂、繁衍、變盪、與潰解之中……架構漂移,人性幽微, 生命向始未曾依照合理的規劃完滿走完每一設定的流程。一部分女性始終孤寂飄游於峨螺、玉螺的階段, 汲汲尋索、汲汲奮戰。一部分則永遠停滯於櫻蛤殼。一口扭曲變形,並不完美,日益質變、日益壓縮的櫻蛤殼,其中,占有、支配、壟斷、宰控、嫉妒、競爭、黏附……被視為「愛」的真諦,役使濫用。即使幸運進入蠔殼階段,亦僅意味著,更牢不可破的綁縛,以及更合理的奴化與窄化。
  而之於另一部分,後蠔殼階段,只是兩只失焦的心靈,空洞、麻木、疏離、絕望、相互別開顏面……中年高原未始攀昇!自由、尊重、開放、獨立未始抵達,葵螺的階段宛如旱地蓮花一般地,苦澀而遙不可及!
  「每次海潮靜靜退落時,留下的不是一片死寂,而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當退潮之後,在那樣水晶般靜止的懸空當中,我們窺見了漲潮時在海平面下的神祕王國,有滾動著的海螺殼、白淨的海膽、還有鑲在沙石之中的圓形大理石。無數色彩繽紛的蚌蛤在海水的泡沫中閃爍著,牠們的雙殼一開一合像極了蝴蝶的翅膀,這樣靜謐的退潮是如此地美,美得絲毫不遜於每個漲潮……」一九九五年,沙灘上的林白夫人,之於生命必來的退潮期,發出光亮的期許。
  之於生命真實的面相,退潮,意味著心靈的挫傷、否定與驚恐。它的發生,猶如海嘯、船難、木屑紛飛,船艙解體……亦宛如洪流淹沒的村莊,瘡痍滿目,充斥著瘟疫、災難、充斥著雞狗人畜難聞的屍味,亦充斥著心智、情感無以流洩的荒蕪與痛楚。女雕塑家卡蜜兒.克勞岱爾不啻是最佳的典範,在激越的蝕奪與退潮之後,餘下的僅是癱瘓的心智、潰毀的神經……
  理想的退潮並未到來!二十年後,真實體驗後蠔殼階段,發現它只是一枚「廢棄的貝殼」,潛藏著無盡的孤獨、空虛、與惶恐,林白夫人回顧既往的天真, 發出如是的省思:「認知的過程原本就是痛苦的…… 雖然如此,意識的覺醒最後總會引領人們成長獨立。」
  善哉斯言,意識的覺醒!
  而覺醒,即從此刻!內在之旅,亦從此刻!無論是男是女,或老、或少,皆從此刻!無須等待另一完美的櫻蛤殼、蠔殼,或葵殼。缺乏此刻的堅持探索,勇敢前行,無論任何階段,愛、自由、尊重、圓滿、與開放,皆不會憑空來到,因為,一向地,它們奠基於人格清明的成長與持續的累積。
  覺醒於此時此刻,亦即佛家至簡的一偈--「活在當下!」--這是內在朝聖永恆的命題,無數僧侶、無數人類,皆於歷史的潮汐中持續行向此一命題。終極之境是覺醒有情的愛、慈悲、圓滿、智慧與和諧。
  軌道一如既往!
  輪軸緩緩向前推動與前行。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大外文系畢業,曾參與高棉、越南的難民救援工作; 異域目睹的顛沛流離觸發了她人道思考的寫作動機。著有《上卡拉OK 的驢子》、《赫!我是一條龍》、《黑夜裡不斷抽長的犬齒》、《一個年輕的死》等書。
前言
大海送我的珍貴禮物
  我當時下筆書寫,是希望藉由思考找到屬於我的生活方式,並且在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之間尋求平衡點。
  手裡握著筆的時候,我的思緒就通暢無礙,因此很自然地開始了寫作。
  那時我以為自己的經驗和別人比起來很不相同。(是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錯覺呢?)我以為和絕大多數人相較之下,我的處境在某些方面自由許多,在其他方面又受到較多的限制。
  那時我以為並不是每位女性都和我一樣,在找尋新的生活,或需要一處單獨思考的空間。我想是因為大部分女性都能夠滿足於現狀,也把生活處理得比我好。因此,做為一個旁觀者,我既羨慕又崇拜地看著她們平順無瑕的生活;她們也許沒有遭遇過任何困難,也許早就找到了答案。當時我暗自想著,這些對生活的探討應該只對我自己有幫助,對他人無益吧!
  然而在我繼續寫作時,接觸了許多和我生活背景不同的女性:有年輕也有年長,有人獨立自主,有人渴望一份事業,有人勤勉持家,也有過著悠閒生活的。我才發現她們和我對生活有著相同的想法。每個人的生活條件和形態都不同,不論女性或男性,許多人都和我一樣有著相同的本質問題,也正努力推敲可能的解決之道。甚至那些看起來擁有完美生活的人,也和我當時一樣,努力為一成不變的日子譜出新曲,為理想調整腳步,並且讓人我關係更充滿活力。
  就這樣,對話開啟了思想的交流和個人經驗的分享。漸漸地,我筆下的故事已不再只是我一個人的體會了。在此,謹以大海送我的這份珍貴禮物,誠摯地回贈給曾經一路陪伴的朋友。
作者後記
重新再看《來自大海的禮物》
  重新翻開這本我在二十年前為家庭生活奔忙時所寫的書,心中充滿驚訝。一方面是當初寫書時所感受的驚訝至今仍然存在,因為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原本只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卻萬萬沒想到它會引起那麼多婦女的共鳴。另一方面則是對自己當初寫書時的天真感到一股困窘的訝異,這是因為我在書中斷定女性解放運動已經在上一代女性主義者的努力之下完成了大半的工作,但是後來我才謙遜地發覺有待努力和爭取的事項還有太多太多。而除了這雙重訝異之外,我還感受到一種新的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在女性主義發展這麼多年之後,我的這本書卻仍然有被閱讀的價值呢?
  回顧過去這紛紛擾擾的二十年,我們歷經了五任美國總統,其中一名遭到暗殺。此外,我們也經過了一個漫長而麻痺人心的戰爭。在科技方面我們目睹了革命性的進步,親眼看著人類首次登陸月球。在政治與經濟方面,我們也歷經了全球性的危機,至今仍未消逝。這種種革命性的變動逼迫人類向前進,它們至今仍然在持續進行當中,但是卻沒有清楚地被定位。在這些變革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民權運動、所謂的反傳統運動、婦女解放運動、以及環保意識的抬頭(有趣的是,在這些運動當中,婦女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名稱上婦女的名義卻沒有全被提到)。
  在這二十年的歲月中,世界整個改變了,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然也跟著改變。在我寫《來自大海的禮物》這本書的時候,自己仍然處於「蠔殼」的階段, 經營著一個不斷擴大的家庭,並且撫養幾個成長中的孩子。然而,隨著人生潮汐的退落,孩子們逐漸離家上學,然後各自成家立業,蠔殼也跟著乾涸空洞。就這樣,我經歷了人生一個不容易適應的階段--一個人們很少充分預期、而我在書中也沒有完善討論的人生階段。雖然聽起來有些淒涼,但是我們可以誠實地將這個階段定名為「廢棄的貝殼」吧!人們處於這個時期當中,最大的特徵就是擁有無盡的孤獨,以及不知道該如何將它填滿的惶恐。對我個人來說,由於我有許多的活動要做、甚至還有一個已經打下基礎的事業要去進行,因此我在這個階段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如何填補時間與空間,同時更是一種全新的調適。因為做為一個母親,當孩子都離去之後,她便成為一個孤獨的輪軸,周遭不再環繞著其他的生命,因此這時候她必須做一番徹底的調適,重新找回自己生命的重心。當一個女人到達這個人生的廢殼期時,她早年自我內在與外在的發展和開拓,現在都發揮了作用。因為在這個新的階段及新的角色當中,人們必須和自己相處、和自己達成妥協,並且在這段沒有孩子的生活中真正為自己而活。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這一切又是如此的空虛。如果能夠有丈夫耐心與同情的支持,一位母親能夠順利地過渡到葵螺的階段。我的丈夫與我甚至將我們在夏威夷茂伊島的最後住所命名為「葵螺居」。然而,隨著丈夫的過世,葵螺階段對我來說只是一個相當短暫的時期,於是我再度面臨女性反覆遭遇的課題,套用我自己的話,也就是:「女性必須仰賴自己的力量來達到成熟的境界,她必須獨自找尋自己真正的重心所在。」在一個女人的生命中,這個課題似乎每二十年就需要重複被學習一次。
  那麼,現在的我做為一個寡居的祖母,對於身處蠔殼階段的年輕一代婦女又有什麼看法呢?首先,最主要的感覺便是佩服。當我看著女兒、媳婦、姪女、外甥女及年輕的婦女朋友時,不禁對她們的成就感到驚異。比起我們這一代,她們不僅扮演了更成功的母親角色,同時不論在智識或是才幹各方面,她們也獲得了普遍的認同,成就並不輸給男性。在家務事方面, 她們即使沒有外力協助,但是透過謹慎的計畫、巧妙的安排,以及來自丈夫更多的協助,她們不僅沒有犧牲自己的特殊利益,反而能活出豐富的生活,在這些年輕一代的婦女當中,有的外出工作或是求學,有的從事創作或是教書,有的沉浸在針織、繪畫或是音樂當中,同時也經常參與市民活動,有時候她們甚至同時進行好幾項工作。
  那麼,她們快樂嗎?或者我應該問,她們比我們這一代的婦女活得更快樂嗎?這個問題我無法作答。從某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這個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不相關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她們比上一代的婦女更誠實、也更勇敢地面對自己與生活;她們對自己想要做的事更具有信心;對自己的目標實現得更有效率。而最重要的是,她們比過去的婦女在意識層面上更覺醒了。
  從人類的觀點來說,過去這二十年來對男人與女人而言,最大的進步就是意識方面的成長。事實上,我先前所提到的幾項改革運動,如果被更真切地命名, 應該從意識層面的擴展來定名。因為這些改革運動的本質其實就是對每個個體--不論他們屬於什麼種族、宗教信仰、階級及性別--就其存在的尊嚴與權利,給予新的認知與定位;對於西方社會物質主義的價值觀重新批判與認知;對於人類在宇宙中所處地位的新認識,以及對地球上所有生命之間交互關係的新覺醒。
  對女性而言,這種新的覺醒主要來自婦女解放運動。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廣大的聽眾、觀眾及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這種婦女解放運動的啟蒙。許多言論、節目、課程及文章,開始探討女性或是以關切她們為出發點。這個新的領域一經開發之後,女性深邃的感情層面便在文學先驅者的筆下逐漸被揭露出來。這些優秀的作家包括弗蘿麗妲.麥斯威爾、安娜伊絲.寧、西蒙波娃、多麗絲.萊辛,以及美國本土的作家伊麗莎白.珍威和梅.薩頓等等。
  然而,提供女性成長最大的空間還是那些各式各樣、快速擴展的婦女討論小組。在那裡,女性不再只是像過去世世代代以來在廚房、育嬰室、或是在後院彼此談天交心,而是開始走進公開場合相互交流。她們傳遞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比較彼此的遭遇,同時試著了解自己並且開發自我。
  此外,更重要的是,女性開始坦誠地與男性交談, 雖然她們經常是透過爭論和挑戰的方式,但是最後也會試著讓男人了解,她們的感受是無法以言語表達的。她們不再像過去的婦女那樣畏縮不前,而能夠勇敢地對男人說:「如果你不了解,我也沒辦法告訴你。」(這種斷定對方無法了解,是一種多麼自傲的態度啊!)不過男人的努力也是不容磨滅的,因為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已經開始學著去傾聽女性的感受, 同時我相信他們了解與體諒的程度遠比人們預期得還要好。
  然而,這種發展與意識的覺醒為男人和女人都帶來了痛苦與不適。認知的過程原本就是痛苦的,我們只要回想自己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或是看看處於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就不難了解這個道理。雖然如此,意識的覺醒最後總會引領人們成長獨立,同時讓他們在行為上培養出更合作的態度。而今天世界所面臨的各種嚴重問題,不管在個人或是整體的層面上,都不能只靠男人或是只靠女人單方面而獲得解決。唯有透過男人與女人共同的合作,我們才能真正戰勝這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於一九七五年
作者序
五十週年紀念版序文∕麗芙.林白
  母親這本著作出版已經超過五十年了,算一算從那時起我應該也讀過五十次了。《來自大海的禮物》初版那年我才十歲,如今五十週年紀念版面世,而我已邁入六十。我得羞愧承認直到二十多歲我才第一次打開這本書, 這對許多作家的孩子來說應該不奇怪,不論他們的父母名聲多麼響亮。而如今我每年至少會重讀一次這本書,有時候會讀上兩次或者更多。
  這麼長的時間以來,我不曾對母親一九五五年出版的這本著作失去新鮮感。書中的智慧至今仍適用於我的生活,而且契合多年來我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一切。
  寫作這本書時,母親居住在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沿岸,俘虜島(Captiva Island)海邊的小屋。許多人聲稱他們知道小屋今天確切的地點,不過多年前為母親覓得住所的朋友告訴我,小屋早已經不在了。
  知道實情之後,我帶著母親為我題字的《來自大海的禮物》到島上住了一個星期,母親的題字很簡潔: 給麗芙。在墨西哥灣沿岸上,我尋找的不是那幢小屋,而是作者,我的母親。
  母親辭世之後,隨之而來地產的處置程序、紀念的表揚,和好幾次家族歷史的公開,都使我在受到公眾的關注時更加思念母親。我需要她的智慧和鼓勵,我需要她牽著我向前。
  讀者不論何時翻開《來自大海的禮物》的任何一章任何一頁,書中的文字都能帶著你深深呼吸,慢下腳步。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這本書總能讓人心神專注。翻開它讀取一小部分或者是全部,就能沉靜思緒,轉換心情。
  篇章裡搖曳流動的情意表達,讓我聯想到大海輕緩的節奏。不知道母親是有意這麼安排,或者是因為在寫作時日日居處海邊的關係。不論原因是什麼,翻讀幾頁過後我總開始自在搖擺,好像自己是浪潮的一部分--像一片浮木穩靜地徜徉海上。字字句句足以讓我身心安定。
  然而除了平和,除了文字對生活傳達的定靜之外, 這本書還帶給我更大的感受--承受著潮汐節奏的那股穩定力量。每一次翻讀《來自大海的禮物》我都好驚喜,母親透過大海,透過文字為我注入生命的活力。我常忘了她身上蘊藏的這股能量,或是我太習以為常了呢?
  記憶中的母親身形十分嬌小,充滿才智且心思細膩。然而,每當我讀這本書時,她因為外表纖細而讓人誤以為柔弱的錯覺立刻被打破。我怎麼會忘了她是一九三二年痛失長子後養育五個孩子的母親,怎麼能忘了一九三○年她是美國史上獲得滑翔翼駕駛執照榮耀的女性。一九三四年又以航空探險成就獲得國家地理協會金牌獎章的殊榮。一九三八年所完成的探險經歷小說《聆聽風起》(Listen! The Wind)榮獲國家圖書獎。母親終生都是一名暢銷作家。
  記得她六十五歲那年,我們在佛蒙特州滑雪。七十歲那年健行阿爾卑斯山。七十五歲和我們這些孩子到夏威夷茂宜島旅行,在哈雷卡拉火山中過了一夜。
  當時地面一片漆黑,我們仰望天空,嬌小的母親穿著五號靴子,她舉起手,指向深弧形夜空裡閃亮的星斗,教我們認識天文觀測圈--御夫座、 雙子座、小犬座和大犬座。那是母親年輕時最早從星空中學會的定位知識。
  《來自大海的禮物》提供讀者一種不平凡的自由感受--一份原來是難以理解或表達的感受,而這正是本書深獲共鳴的原因。我說的自由是為了保持心境開放而做的每個決定,就像母親之於她的生活;為了更寬闊的人生道路,選擇會帶來喜悅、悲傷、勝利、失敗、苦難、安慰,還有更多必然的改變。
  母親在真誠的省視中,靜靜地釋放了自我,從努力穩定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我們都該學習她對「此時此刻」(the here and the now)的思考和態度。藉著《來自大海的禮物》的寫作,母親不僅找到自己的處世之道,也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視野。我十分欣慰五十週年紀念版即將發行,相信這本書能帶領新的世代追尋母親智慧的腳步。
麗芙.林白(Reeve Lindbergh)
聖約翰斯伯瑞,佛蒙特州
二○○五年三月


來自大海的禮物※點我購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