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部落格連結

我的博客來馬上到博客來購物 我的通路王加入通路王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人與土地+台北謠言攝影文集

人與土地+台北謠言攝影文集人與土地+台北謠言攝影文集※點我購買※

人與土地+台北謠言攝影文集※點我購買※

那些人,那些土地,通過我的相機,令我溫暖和感動,使我一天天從幼時的惡夢醒過來,我已不再覺得自己的成長經驗是可恥的包袱。--阮義忠   1970年代,攝影大師阮義忠離開台北、走遍台灣農村,希望找到人與土地以前的那種親密痕跡,因此留下了如都蘭、美濃、南澳、旭海等地的早年人物與景色。阮義忠說:「人與土地要回到以前那種親密的關係,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們,才會有希望……。」
  《人與土地》一書最早出版於1987年,當時台灣都市崛起,年輕人紛紛離開農村,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逐漸淡化。當年為此書做序的陳映真,認為這些照片從「現代人」看來,明明應該熟悉不過,卻又異常生疏,如同「國境裡的異國」。他期待這些來自農村的照片,能協助現代人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這個對於「現代人」的期待,竟也發生在阮義忠自己身上。阮義忠曾經自言,對於自己出身農村曾經感到憎恨,而經過在鏡頭裡重新尋找人與土地的親密性,讓他能重新面對自己的過往,返回家鄉,找到自己的位置。
  台北和所有現代化城市一樣,變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往往令人來不及捕捉,拍下來的景觀過不了多久,就成了褪色的過往。--阮義忠
  在同一個時期,也是台灣社會力逐漸爆發的年代,當時經濟急遽發展、政治開始鬆綁,台北正是其中變化得最快、最徹底的城市。攝影家阮義忠在台北街頭捕捉各種景象,希望呈現當時台灣在瘋狂追求經濟成長時,病態的面向,以此完成《台北謠言》攝影集。
  這個計畫原本稱之為「台北」,但後來阮義忠覺得自己的照片無法替台北勾勒出完整的輪廓,一直到他想到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曾說的話:「為一座城市造像是一件永無止盡的事,如果開始嚐試去做,本身即是犯了自視過高的毛病……但它只不過是城市的一則謠言罷了;沒有意義,也不會流傳下去。」因為這句話,他放棄「自視過高」的「完整」構想,重新利用「謠言」的隱喻,選出一系列呈現台北真與虛的照片。
  阮義忠的可貴處,在於他那動人的誠實。--陳映真
  二十多年後,在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南方都市報》(169萬份)的邀請下,阮義忠重新拿出這批照片,以每週三幅的速度,一篇一篇說出這些照片的背後故事。於是這些原本就令人動容的照片,與新增的回憶文字,一起產生了另外一種震撼。
作者簡介
阮義忠
  1950年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23歲開始攝影,出版《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及《告別二十世紀》等十本攝影集。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被視為海峽兩岸的攝影教育啟蒙書,所創辦的《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被譽為攝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攝影作品被海內外重要機構展出及收藏,規模最大的是2009年廣東美術館為其舉辦的個展〈一個時代、一本雜誌、一個人-- 阮義忠 .轉捩點〉。現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及佛教慈濟基金會志工。
目錄

《人與土地》
序言 老天給的禮物
成長 THE GROWTH
迷你小學的升旗典禮
美濃,回家的小孩
憶浣衣圖與二位友人
埔里的兩兄弟
都蘭的蔗香
二龍村的井田
澳花的三代同洗
品出輸的甘味
大地遊戲與口琴舞
鹿港的午餐
永靖的好德之家
雙雙對對的身影
桃源村的過客
車城的海角幾號
比利良的最後人家
會回來的才讓它離巢
恆春放牛的祖孫
多納的夜明珠
月光下的好故事
血緣與親情
深山小學的算術課
心有靈犀一點通
告別童年
勞動 THE LABOR
頭社的米真香
消失的風景
花生田的樂章
播種與傳承
山的另一邊
西螺的惜福老人
布農族的床頭話
流籠裡的農夫
墾丁農場的孤單女工
風櫃的蒙面女
水垵的鸚鵡魚
寂靜的天地
藺草的清香
農婦的雕像
被愛串起的一家子
鳳梨田的背影
二水鄉的十字路口
碧侯村的濃煙
賽嘉村民的笑容
蘭嶼的包衭
攝影就像雙面鏡
紅葉的一家四代
蘆洲的滄海桑田
信仰 THE FAITH
北港的媽祖信徒
蘇厝的陸上行舟
攝影與信仰
美濃的伯公壇
旗津的酬神戲
蘭嶼的白日夢
蘭嶼的頭髮舞
在武界祈禱
多納天主堂的小孩
關廟的把關老婦
多納的哺乳圖
廟祝與小孩的對弈
比利良的桂冠
在利稻懺悔
安平古堡的擺渡
看守員與詩人
裸身和真誠
舉手宣誓或去煞儀式
農夫與稻草人
漸行漸遠的朋友
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
歸宿 THE HOME
靈魂的肖象
美而險的景與色
夢中夢
這世人和下輩子
人生饗宴
祖母和孫女的答案
永遠的老師
頭城竹器匠
空蕩的告別式現場
永浴愛河的人瑞
走入未知的旅程
光陰流逝中的光影
長白山上的日落與日出
台上台下都是戲
有葬禮和沒有葬禮的死亡
離家或是返鄉途中
孩子,你記不記得?
走回童年之路
《台北謠言》
序言 只是一則謠言罷了
今與昔
無聲的愛與恨
用力擦亮台北
銅像仍在,人可少多了
找尋另一半
萬國旗下的物欲之火
照見存在或消失
看不見的大包袱
八又二分之一和一又二分之一
電影總有散場的時候
不確定與不具象
囚禁不住的夢
臉孔與面具
仁愛路上的時空交錯
丈量天地與身心
幾分是真,幾分是假
成人世界的迷障
城市迷宮的出口
在城市尋找安身之地
新公園的恐龍
520農民運動
萬物被光洗凈
聚與散
那朵雲
大台北左岸
何種動物、何類人物
歷史的殘影
張三的歌
一輩子去一回
被光線牽動的傀儡
溫習戀愛
歌廳和紅包場
與恐龍乾杯
鴻源百貨12樓的柏青哥
電影看板拼圖
台北的蛻變
小天堂的早餐
來自何方?將往何處?
逝去的與存活的
拍賣鄉愁
No. 1
走樣的童年
是與非
在現實中發掘願景
埋怨與理解
命運的造化
成功人士
重生之人
台北速寫簿
證券交易員
股民人生
鐘擺生涯
皮相與名相
有關蓋房子的記憶
窗裡窗外
假髮店與修相機的老黃
流浪兒的美夢
浪漫年代的電影試片會
幸福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魚在空中,人在地上
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背影與紋身
空與有
上世紀的漂泊者
運動與參禪
一切只是空間的片斷
被抹掉的歲月痕跡
比例錯覺
破窗戶與落湯雞
生命的強度
靠左或靠右
欲念一觸即發
內文1人與土地 MAN AND LAND 1974-1986
農婦的雕像

童年經歷如影隨形地伴隨著我成長,且往往突如其來地橫現眼前,甩也甩不掉。那天走在恆春鎮郊的龍泉里,沿途都聞到一股熟悉的味道。閉著眼也能分辨,那是被烈日烤得暖呼呼的地瓜葉、被地瓜汁液摻和的泥土。恍惚之間,我又成了九歲的小孩,打著赤腳走在老家通往菜園的小路上,心不甘情不願地想像著此時此刻同伴們正在看漫畫書、打彈子或是海邊戲耍的情景。若是在下個轉彎就看見當年那永遠不變的街景和面孔,我也不會吃驚。

路邊的矮樹叢後果然有片地瓜田,一位農婦獨自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剷土、拔地瓜、抖泥土、割葉藤。每個步驟都是再熟悉不過的;我心裡有數,好照片正等著我去把它定影。

攝影有時不光是記錄,還是期待與等候,期待氣氛出現、等候事件發生。人物入鏡後,要沈住氣,凝神守候最佳動作與表情出現。完美狀況存在於不完美的隙縫之中,只對心有祈求的人發出召喚。類似的場景、一模一樣的農事,現在的我卻已是遠離家鄉的攝影工作者。埋怨與抗拒已被理解與敬佩取代;在平凡人身上捕捉不凡的氣質,也成為我百拍不膩的題材。

這位體型結實,樣貌樸素的農婦是否能拍成令人景仰的雕像呢?我用仰角拍,盡可能地降低身體高度,直到不得不趴在地上,才框取到了理想的畫面。一位天地之間的勞動母親在我的相機裡曝了光。而沾了一身泥土與葉汁的我,也踏踏實實地貼近了土地。
▏屏東縣恆春鎮,一九七七

澳花的三代同洗
三代同洗,可能會被認為是筆誤,但我實在找不到更恰當的詞了。婆婆、媳婦、孫子,三人在清冷的冬晨來到溪澗洗衣洗澡。家裡的男人酒醉未歸或宿醉未醒,沒人在意也無人追究,酗酒一直是原住民無法戒除,也不想抗拒的陋習。

澳花村原是宜蘭縣南澳鄉的七個村子中,人口最密集的。早年蘇花公路以此為中繼站,形成市集,吸引了不少人口。後來路基經常崩塌,公路改道後,就幾乎沒外人造訪了。

我執意來此,是因為其他六村都陸續造訪過了,唯獨澳花躲在雲深不知處。問過幾位鄉民,都是這麼回答:「很遠啦,我也好久沒去了。去那裡幹嘛?沒人做生意,吃住都成問題,路況又差,很容易把車子搞壞!」直到一位在鄉公所任職的友人告訴我:「阿將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食宿都會替你安排。他是澳花的奇人,不但會武功,還會畫畫、棋術、古箏、吹簫⋯⋯連我也搞不清他到底會多少玩意兒!」

果然,在相處的那兩天,阿將隨時都有新把戲。一會兒摘下一片樹葉,湊在唇邊吹流行歌;一會兒替我排八字、算命。妙的是,他根本不是泰雅族人,而是從小就隨家人移居至此的平地人,和山地孩子一起打滾長大。多才多藝的他儼然成了偏僻小村的領袖人物,村民們喝酒打架,頭一個就是找他調解。熱心過頭的阿將,幾乎也要變成我的領導了,頻頻暗示什麼才比較值得採訪,我只有盡量找機會自行外出蹓躂。這三代同洗的畫面,就是我第二天起個大早,趁阿將還在鼾聲大作時出外找到的寶。

雖是剛入冬,深山的朝露已讓我凍得直打哆嗦。溪水寒到刺骨,這一家三代的泰雅族老小卻在湍湍急流中洗衣兼洗澡,自由自在地與大自然合而為一。澳花多奇人嗎?在他們看來,說不定奇的倒是我了。
▏宜蘭縣南澳鄉,一九八一


人與土地+台北謠言攝影文集※點我購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